雖然最近幾年短影音盛行,也不乏有小紅書等知識型短影音的產品推出,
但關於知識輸入管道,我認為即使在這個時代,相較於多元影音資訊吸收
在效率上,最傳統的 ‘文字閱讀’ ,還是遙遙領先其他資訊輸入方式。
提到文字閱讀,雖然平時我已經常習慣閱讀大量文字書籍,
但我還是對我看書的速度不夠滿意,
總覺得在文字資訊吸收的效率及效果上,應該還有更快更好的作法。
關於本書
而最近在圖書館逛到一本好書 《槓桿閱讀術》,剛好是我喜歡的類型。
第一個被這本書吸引的點,
是作者於前言分享,他一年可以看 400 本書
關於這種閱讀速度,就引起我很大興趣了。
過去我一直好奇,為什麼總是有人可以一年看這麼多書,
而且重點他們在與其他人分享推薦書籍時,
大多還可以信手拈來,都記得每本書大概都談了哪些重點內容。
雖然這本書已是 2007 年出版,年代有些久遠,
但經過這麼多年,有些觀念現在看我覺得也是蠻受用的。
( 不愧當時也曾於日本亞馬遜暢銷排行第一 )
首先介紹一下作者 - 本田直之。
他於擔任巴克集團(bucks group)經營策略常務董事期間,
使該公司於 2001 年在日本的店頭市場(JASDAQ)成功掛牌上市,
本身也創立顧問公司,從事創投企業投資管理,
對企業的實務經營上也有些經驗。
關於閱讀的 2 個絕佳比喻
而這本書另一個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則是,
他用了 2 個巧妙的比喻形容閱讀這件事情,我認為都相當貼切。
-
把商人的讀書習慣比喻為運動選手的練習。
-
把閱讀好書比喻為挑選好的投資標的。
我們可以理解,那些在賽場上令人感動的運動選手們,之所以展現成果時如此動人,
那都是我們非常能體會,這些成果的背後,
大多是靠他們平日不斷地練習、修正調整再練習而來。
而練習通常伴隨著枯燥,追求卓越的背後是不斷的努力。
對一流的運動選手而言,每天的訓練是不可或缺,
而他認為,真正卓越成功的經營者,
在龐大商業帝國背後,通常也是靠著系統化地每日不斷地知識輸入及修正,
就像運動選手每天不斷的練習一樣。
卓越的經營者大多也是平日有保持閱讀習慣及不斷修正的人。
而平日尋找好書來閱讀,就像是在挑選好的投資標的一樣。
閱讀到好書,學以致用,就相當做到好的投資,獲得好的回報。
當書中幸運有一個經驗或共鳴點啟發到你,
或許對你來說就是能滾幾倍報酬的投資回報。
記得 閱讀前哨站 的站長瓦基曾提過,
一本書常常是 5-10 年人生歷練的濃縮,甚至有些經典名著或自傳,常常是作者一整個人生的濃縮。
不論你是經營者或是上班族,在閱讀上,我們都是平等的。
我們在幾小時內的閱讀時間,就能模擬及體驗作者的一段人生冒險,
並在閱讀過程中連結、聯想,並在閱讀後反饋到自我生活上,於行動方針上做出調整,
這是人類獨特於其他動物不同之處,
=> 說閱讀是人類進化過程的加速器,一點也不為過。
而文字閱讀,相較其他輸入管道的好處就在這,
你可以跳著看,抓重點看,
看不懂或是想多理解的還可以往回多看幾次。
下面順便列出 3 個我於本書中收穫的幾個要點:
不妨就先從 跳著看 開始:
( 我也是看完這段才能大致理解為什麼作者可以年讀 400 本書 )
捨棄「把書本從頭到尾細讀」,要求自己 1 小時看完 1 本書
時間是稀缺資源,而閱讀這件事某種程度來看也是一種 槓桿。
我們閱讀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閱讀的過程,同時也是在槓桿別人的閱讀,吸收別人內化後的精華。
而除了特殊情況外 ( 例如 小說類 ),作者認為,
與其從頭到尾完整讀完一本書,不如挑選同主題,同樣時間內讀上 5 本書。
同主題讀上多本書,不但可以從不同角度及切入點理解同一主題,
我們對資訊的理解也會相對較客觀。
作者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論好書壞書,每本書就是 1 小時內讀完。
重要的地方就慢慢讀,其他的部分就快速跳過。
多讀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捨棄「把書本從頭到尾細讀」這種觀念。
而為什麼是 5 本 ,作者就他過去的經驗分享:一本書的重點大概只佔其中的 20 %。
根據 82 法則,找出自己最切身相關的 20 % ,大概也就能理解這本書的 80% 精華。
比起完整從頭到尾讀 1 本書的時間,
他更喜歡同樣時間,拿同主題 5 本書起來讀,
並從中找出跟自己更相關的 20 %,並加以實踐。
如何找出重點關鍵 20 %,分辨輕重緩急
“善加利用時間,才會經常有充裕的時間。”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這句話,跟我之前聽過很喜歡的一句話很像:
“愈忙的人,愈有時間!”
作者提到,松下幸之助和柳井正(同樣喜愛閱讀彼得·杜拉克相關書籍的人),
他們一致的讀書方法是,先讀目錄、後記,據此判斷是否對自己有所幫助。
如果決定讀這本書,再進入內文,針對有用的地方做筆記。
而在開始讀書之前,也要先讓自己有個印象,
“你希望從這本書獲得什麼” => 讓自己帶有 “問題意識” 來閱讀。
這概念就像是,若我們看書的過程就像毫無目的地翻電話簿或火車時刻表,
恐怕我們這本書一整天也看不完,而且閱讀過程也很痛苦。
若可以透過不斷掘取大量資訊,以自我本位來做取捨,
就會出現 《考具》 一書中所提到的 ‘彩色浴’ 現象:
出門前若想著: 「今天一整天會見到幾個紅色的東西呢?」
走到街道上便會開始驚訝:
‘海報’、‘文字招牌’、‘紅花’ 等等,原來世上有充滿這些紅色的東西。
然而,這些紅色的東西,並不是突然一夕之間就暴增,
而是他們一直存在那裏,只是過去你沒有注意到。
=> 我們在吸收資訊前,得先開始有 ‘意識’ 後,這些資訊才會開始很自然地進入到我們眼裡。
而閱讀時,帶著 ‘問題意識’ 來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若我們沒有帶著問題意識在閱讀,
除了可能與許多原本可以幫助到我們的資訊擦身而過之外,
讀完還沒什麼感覺,而且容易看完就忘。
( ‘彩色浴’ 的浴,英文是 Bath ,概念上就是被顏色浸潤的意思 )
書讀完要學以致用才有效果
作者認為看完一本書後,還沒有結束,
作者提了一個關鍵,就是一定要思考,如何學以致用。
作者自己也提了,關於讀書的數量多寡,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事。
僅做 「輸入」 的動作,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
如何能 「輸出」 使用,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
把閱讀想成是對自己的投資活動,
將讀到的內容實際活用在工作上,才有辦法產生投資成果,
而這才是我們閱讀最後的目的。
與其選出全部的一百項來 ‘讀’ ,
倒不如只選出重要的一項來 ‘實踐’ !
否則也容易看過就忘,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為何而讀。
後記
看完本書後讓我聯想到一個概念 => “以終為始”
出自一位我很敬佩的作家所提出,史蒂芬.柯維
在我們 「開始」 之前,要先瞭解 「終點」 在哪,要往何處去。
我們必須先對未來有個想像,先確立我們未來的方向,
才能藉此釐清目標,將針對目標的行動落實在每一天。
在打開一本書前,也要學會,以終為始,
帶著問題看書、再帶著行動計畫的意識寫筆記,
關於如何帶著行動計畫的意識寫筆記,
歡迎參考另一篇我之前整理過的 讀書心得。
我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