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心得:透過創造適合專注的環境,幫助自己避免拖延,更快進入狀況

《1分鐘終結慣性拖延,短時間完全專注》心得:透過創造適合專注的環境,幫助自己避免拖延,更快進入狀況

在過去,有觀察到自己在進入到專注狀態前,大概都有 5-10 分鐘的暖機時間

( 過程中並沒有做哪些重要的事,就是單純在醞釀情緒 )

從外觀看上去就是放鬆,滑手機、東査查西看看,廣義來說這就是拖延的一種行為。

在過去,這種奢侈的時間使用方法或許還可以。

而現在家有一寶的情況,時常發生當我已經醞釀好,準備要火力全開🔥的情緒時,小孩就需要我跑去照顧了😄

為了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把時間顆粒度用到很細,幫助自己更快進入專注狀態。

前陣子在書店翻到一本書 《 1 分鐘終結慣性拖延》 ,給了我一些啟發:


關於本書

作者佐佐木正悟是心理學系畢業,主要探索的領域是對於心理學及效率化的融合。

作者首先在前言就分享一個關於 醞釀情緒 的實驗

他曾把實驗者關在一個完全無聲無光線的黑房中,請他們徹底思考自己喜歡做的事。

結果實驗發現,接受這個實驗的任何人,只要環境許可以及有意願 ,幾乎人人都可以在短短 1 分鐘之內就進入極端專注 的狀態。

( 我這才知道,原來,認真工作前是不需要醞釀情緒的阿 … 😆 ​ )

本書提供許多可以提升短時間專注的技巧,以下分享對我比較有啟發的 3 個點:


不要放任專注力自由發揮,為我們的專注力做些限制

就像水會流往低處一樣,專注力會自動流向阻力低、容易專注的事。

當我們有幾分鐘的空檔時,若無特殊任務,我們大腦下意識會做阻力低的事情。

例如本來只是要上臉書查找一篇文章內容,

但看著看著,通常就容易被一些有趣的圖文吸引走,然後時間就過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當工作中突然需要你集中心力,回復面對一個客訴的信件時,

正當你的心思被對方客訴的情緒圍繞,此時你的注意力已經被情緒奪走,往往無法專心回復信件。

這時的你反而會想起身,找同樣在辦公室的同事們抒發一下情緒,然而聊著聊著通常 15 分鐘也就過了。

作者形容,由於相較於回覆信件這個困難任務,

走路去茶水間、或是與同事聊天這個阻力較低,於是我們較傾向會做這件事。

而就旁觀者來看,15 分鐘的時間寫一封信應該綽綽有餘,

但往往我們的專注力流到了阻力低的環境後,時間就不知不覺就消逝去了。


避免無意識的慣性行為,透過深呼吸 APP 幫助自我提醒

這讓我想到另一本書《高效原力》 的作者 Ali Abdaal ,

在書中分享如何為專注力做限制的作法:

他在手機安裝了一個 app ,每當他打開 twitter 或 instagram 這類有可能奪去他注意力的應用時,

這個 app 會提示他深呼吸 3 秒, 並在 3 秒後再出現打開 twitter 或 instagram 的選項。

在這 3 秒內,他有時間可以思考,是否是出於習慣下意識地點擊了這個應用,或是真的有某些事情必須得在這些 app 內完成。

而 Ali 也形容,這個 app 確實幫助他不少次 成功即時中斷應用程序,避免了許多下意識型態的點擊。

( 畢竟每成功 1 次,就是用 3 秒換取我們 3 分鐘的時間,回頭想想也是蠻划算的投資 )


留意我們在閒暇時間會做的 預設行為 ​ ( 這些行為往往阻力非常低 )

儘量讓任務執行路徑單一化、讓環境單純化

為我們的專注力加點限制,不要放任我們的意識自由發展;

否則我們聰明的大腦就容易放太多注意力在不需要專注的地方。

關於如何透過外在環境讓我們更容易保持專注,以下分享關於本書第 2 個啟發 :


一次專注做一件事,關掉不必要的開關機器人

我們的身體感官非常敏感,我們身上佈滿了許多 ‘感知機器人’

為什麼對有些作家來說,到了咖啡店容易專注寫稿 ( 例如本書作者 佐佐木正悟 )

因為到了咖啡店後,環境受到了限制,就會導致身上的一些感知機器人被關閉:

例如像作者所形容的,想找個舒服方式工作的 ‘躺下機器人’ 被關掉了、累了想要趴下睡覺的 ‘睡覺機器人’ 也被關掉了。

=> 原本許多容易對專注狀態造成干擾,會自動啟動的雜訊機器人,

都被迫被 環境 這個限制給強制關閉,於是也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了。


徹底放鬆、預防待機,開啟深沉睡眠機器人

而書中這個例子也讓我聯想到,過去看過有些專家建議,若要讓自己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就儘量不要在床上做除了睡覺之外的事 ( 例如看書 )

因為若平時習慣在床上看電視、滑手機、或是看書,

大腦必須就得留點能量,以便待會可能會在床上切換使用。


然而一旦大腦意識到它需要保留能量,一到了床上,身體的許多開關便會繼續處於 待機 狀態,

無法徹底關機,也就無法快速進入徹底放鬆休息狀態。

相反地,若我們上床的唯一任務就是睡覺的話,

那麼當我們一躺上床,大腦便會很放心地開啟 ‘睡覺機器人’

並全力、安心地進入睡眠模式,且關閉其他開關機器人,

由此便更容易獲得相對良好的睡眠品質。


為專注環境建立使用分區

關於 ‘環境’‘開關機器人’ ,我還想到另一本書也是對我很有啟發。

專注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作者 DaiGO ,

他對於環境的使用分區更是做了嚴格的限制,

例如,他限制自己只有在工作時才進入書房,而書中上總是維持一本隨時開啟的筆記本,

除了幫助他如上述第 1 點所提,減少進入專注工作前的步驟及降低阻力外,

目的也是想讓他自己意識到,進到這個空間就是要工作。

而且是最短時間、最低阻力下,就能進入高專注力的工作狀態。

拿出一張白紙,隨時把會影響專注的思緒寫下來

我們的大腦及意識是個精密的系統,

對外,大腦為了 幫助我們遠離危險,會不斷注意周遭的情況。

( 例如畫面的變動、聲響的出現,都會不斷吸引我們的目光及注意,提示我們避開危險。)

對內,大腦也是會不斷地出現許多,為了怕我們忘記而一直浮現的聯想及提示,例如:

  • 可能忘記買的東西

  • 想到一個有趣的點子

  • 今天下午需要聯絡某個人 等等

由於一時片刻大腦無法幫我們決定哪些事情重要、哪些根本無關緊要,

於是這些念頭便會不斷地浮上來,讓我們決定後續該如何處置。


避免思緒干擾專注狀態,拿出白紙,寫下雜念

往好的方面看,大腦這個機制對我們維持生存下去是好事,

透過提前處理,預防重要的事情從原本不緊急變成緊急,演變到最後不得不處理的情況。

可是對於想進入專注狀態專心做好一件事的我們,大腦這個機制是項 干擾

書中建議我們,當我們專注工作時,手邊可以拿出一張白紙,

只要工作到一半,心中浮出任何雜念、臨時想到的任務 ( 或是突然有個情緒上來、不吐不快的 )

當這些念頭浮現時,就把他們先暫時寫在一旁的白紙上,然後繼續返回工作。


寫下來的目的也是讓大腦安心,知道我們已經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不需要再提醒我了。

讓大腦知道,我們不是不處理,而是等忙完眼前需要專注的工作時再處理。

這個記下來的動作非常有用,過去我甚至還會把它分成兩類: ( 可以參考我這篇記錄 )

一類是想做 ( WANT ) 、一類是待做 ( NEED )

通常對中長期重要的事情都會落在想做 (WANT ) 的區塊、

而待做 ( NEED ) 的事情通常是緊急但是不太重要的事情 ​ ( 例如明晚 6:30 記得剪頭髮 )

現在我是幾乎都不分類了 ( 有機會再來分享為何我會這樣做的原因 )

在專注工作的時候,把出現的雜念寫下來這個方法非常有幫助,非常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看。👍


後記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引起我共鳴的是有關於 ‘環境’ 及 ‘開關機器人’ 的描述,

過去我也曾好奇,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洗澡的時候常常會有許多的想法浮出來,

後來才慢慢了解,原來不是我們在浴室時靈感會特別多而是我們的大腦從沒停止過思考

我們只是因為在環境單純的浴室中,會更容易留意到這些浮出來的想法

所以關於日常發生過、近期曾想過的事情,

在洗澡的時刻我們也就更容易將這些想法串聯在一起了。


希望以上這篇分享能帶給您一些收穫與啟發!✏️

也歡迎訂閱 < 向上閱讀 > 電子報 ⤴ ,定期分享主題閱讀心得筆記 📚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 追蹤我的臉書專頁 ,持續與您分享更多閱讀心得及收穫。
如何善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對抗拖延、提高生產力
上一篇文章

如何善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對抗拖延、提高生產力